2016年4月1日清晨。我早早 地 醒来,等待着邮箱能跳出来新的消息。我用有些颤抖的手点开哥伦比亚大学的本科录取网站,不出意外 地 看到了 哥伦比亚大学 的Congratulations。早在半个月前,我就收到了 哥伦比亚大学 RD的“提前录取通知”(Likely Letter),但今天官网上的正式通知,才让我如释重负。我被 哥伦比亚大学 授予了千里挑一的“约翰杰学者奖”(John Jay Scholar),并获得了一年7万美金的最高奖学金。至此,我的“申请季”圆满落幕。终于,我可以和美国总统奥巴马,中国的胡适、闻一多成为校友,可以如此近距离的感受他们的青春 哥伦比亚大学 。
记得罗伯特 · 弗罗斯特的著名诗歌《未选择的路》里有这样一段话:“一片树林里分出两条路/而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
真正决定走出国留学这条路是在高一,但仔细想想看,大概在小学的时候,我就向往着国外的大学。那个时候我的梦想是麻省理工,后来我的梦想变成了哈佛,我第一个准备的 学校 也是哈佛 大学 。
经过了1个多月的准备,我在高一下学期参加了我人生的第一场出国考试,并获得了理想的分数,成功申请到了哈佛的暑期学校。高一的暑假,我一个人远渡重洋,来到了美国的波士顿。对我来说,在哈佛的两个月也是改变我人生的开始。在这里,我重拾了信心。在微积分课堂上,我让自己变成了最活跃的一个,不知不觉间也和我的教授成了朋友。有趣的是,我的教授Professor Otto是个西方共产主义者,每次去他的办公室都会和他聊好长时间中美政权的不同,他还借给了我一本有几十年历史的《共产主义宣言》。
相比中国学生比较拿手的数学课,令我头疼的是国际关系导论。这门课被划在政治学的范围内,却和中国高中上的《思想品德》完全不同。每周都要有几百页的阅读,教授还要求我们记住世界地图,背下来每个国家在地图上的位置,还有他们的首都。可想而知,我在背非洲地图的时候是抱着什么样的心情。这门课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我的生活态度。以前我从不会主动关注新闻,但现在的我几乎每天都会刷CNN, the Huffington Post等各类新闻网站,这会让我觉得我真的是这个世界的一份子。这门课也让我意识到了自身知识面的 不足 ,我的一位美国同学 对 一战到冷战时期的每个重大事件 如数家珍 ,为了赶上他,我只好每天在图书馆奋战到深夜,花很多小时阅读资料。功夫不负有心人 , 最后,我的两门课都得了A 。 令我意想不到的是,我 的 国际关系导论课的期末论文竟然获得了满分。
在哈佛 的 日子里,通过一次次思想和智慧的碰撞,我意识到即使和来自全世界的优秀高中生相比,我这个来 自 东方的女孩也是佼佼者。就英语来说,我的英语并不比来自北京、上海的学生差,甚至有几次外国人认为我是美籍华人。
英语只是最基本的 门槛 ,如果你连英语都说不好,那你怎么能在出国考试中取得高分?又怎么能写出有见地的文书?又怎么和面试官用英文谈笑风生?不仅英语要好,文化课更要过关。作为一名理科生,我也得益于中国扎实的数理化教育,才能在美国的标准化考试(SAT, TOEFL, AP)中脱颖而出。准备这些考试不亚于准备高考,家里那比我个头还高的一摞辅导书就是去年一年艰苦奋斗的证明。
美国大学的录取没有什么固定的模式,单有优秀的成绩是远远不够的。尤其顶尖大学的申请者,大部分都有不错的成绩。因此,你必须向大学展示出你的与众不同。有的人热爱科学,有的人则更擅长写作 、 演讲与辩论;有的人有音乐天赋,还有的人体育 方面 非常出色。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闪光点,都会对某一方面有独特的热情。就我而言,尽管我是理科生,但我非常喜欢政治理论和国际关系。我在过去的一年里,除了上课,准备考试,课余大块时间都用来撰 写 我的第一篇研究论文。在导师的指导下,我将主题定为《中国在希腊比雷埃夫斯港口的经济政治行动对欧盟的影响》。
经过了大半年的研究调查,我的论文终于在布拉格举办的国际政治学科学生协会秋季会议发表。面试时,我的面试官,真格基金的CEO方爱之女士和我聊了很多关于今年年末美国大选的问题。我们两个都认为希拉里会赢,还在一起狠狠吐槽了今年最有可能成为共和党候选人的地产大亨唐纳德 · 特朗普。除此之外,我还在申请中表现了我对公共演讲、主持和音乐方面的热爱。在申请 哥伦比亚大学 时,我还特别提交了一段我的小提琴演奏视频。
就在不久前, 哥伦比亚大学 在北京举办了第一场中国新生欢迎会,主办人正是我的面试官Anna Fang。到场的同学都是来自北京、上海、深圳等知名高中的学生, 哥伦比亚大学 的school pride很快 让 我们融入在一起。此时,我惊奇 地 发现,我们很多人都有共同的爱好,音乐、电影、政治、社会学等等,想必这也是当初 哥伦比亚大学 选择我们的重要原因之一。
我还先后收到了美国加州伯克利大学分校、香港大学等学校的录取通知。当我的同学还在为“六月”而备考时,我已经成“待业”青年了。这期间,我 也 没让自己闲下来,看书 、 练琴 、 参加公益活动 、 担任文艺演出的主持人 、 家教。我在校外 和 课堂里的同学们一起赛跑,并一路祝福他们。
美国,纽约, 哥伦比亚大学 , 在 这个崭新的平台, 不仅要面对 繁重的课业,还 要注重 社交及社会能力的培养。 面对未知的世界,心中还是有些许忐忑。不过,我相信,被哥伦比亚大学 录取只是一个新的旅程的开始,虽然不确定未来等着我的是什么,但我会拼尽全力,因为身后 有 那么多爱我和我爱的人的 支持着我 。